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-青岛全封浸教育科学有限公司

Website Home

## 匠心筑梦: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命题 在智能制造车间里,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却能精准操控精密仪器;在航天发射基地,一群身着工装的技师用毫米级的精度托举起国之重器;在生物实验室,技术能手们以近乎艺术的手法完成细胞级别的操作——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高技能人才的独特价值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产业升级与科技革命交织演进,打造一支规模宏大、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,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。 高技能人才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"关键焊点"。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,便是其享誉世界的"双元制"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群体。日本精密制造背后的"工匠精神",同样依托于传承有序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。反观我国,尽管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,但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比重仅为26%,高技能人才占比更是不足6%,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。这种结构性矛盾在芯片制造、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尤为突出,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感慨:"我们不是缺科学家,而是缺能把图纸变成产品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。"这深刻揭示了高技能人才在创新链中的不可替代性。 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生态系统需要制度创新的"组合拳"。新加坡通过"技能创前程"计划,建立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账户,政府直接补贴个人技能提升,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政策设计值得借鉴。我国近年来推出的"新型学徒制"企业参与培养、"产教融合型企业"认证等举措初见成效,但还需在政策协同上持续发力。应当打破"唯学历"的桎梏,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学历文凭等值互认的制度通道,让技能人才享有同等的社会尊重和发展机会。浙江省率先探索"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双向贯通"评价改革,取得显著成效,这种突破性思维需要在更大范围推广。 培育崇尚技能的社会土壤比技术培训本身更为根本。瑞士钟表匠人享有与大学教授同等的社会地位,这种文化认同使得职业技能传承生生不息。我国古代"匠人入仕"的传统和"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"的民间智慧,为今天重建技能价值认同提供了文化资源。需要媒体转变话语体系,不再将高技能人才简单归类为"蓝领",而是作为"金领"新群体加以呈现。中央电视台《大国工匠》系列纪录片的热播,让我们看到了讲好技能故事的可能性。当年轻人不再将进工厂视为"人生失败"的退路,而当作实现价值的主动选择,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才算真正成功。 从都江堰的千年水利奇迹到当代港珠澳大桥的世纪工程,中华文明从来不乏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我们更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让制度保障、文化认同、个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磨练技艺,当工厂车间也能诞生受人尊敬的"技能大师",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才拥有坚实根基。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为了填补当下的人才缺口,更是为民族工业的未来播种,这是一项既关乎当下更利在长远的战略工程。